←回上一頁

中國史上軍閥亂政的起源-袁世凱

2023-12-04 13:56  作者 / 曹若梅

圖/維基百科圖/維基百科

收聽連結: https://is.gd/dyIqPC

袁世凱是近代中國史上軍閥亂政的起源,備受後世抨擊的是在「戊戌政變」中出賣光緒,以及民國後僭自稱帝,首先我們來剖析「戊戌政變」。

甲午戰爭慘敗,歷時三十餘年自強新政的努力化為泡影,光緒皇帝大膽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從事改革,不料僅只103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再度臨朝掌政,新法悉數作廢戊戌政變,光緒皇帝從此遭到幽禁。此次政變的關鍵,據說是袁世凱倒戈告密,真相果真是如此嗎?

西元1898年,光緒皇帝著手變法,慈禧太后雖然退居頤和園,對於皇帝頒布的所有聖諭,仍舊瞭若指掌,但是皇帝操之過急,康有為等人倡議「巨變、全變、速變」,百日之內,皇帝竟然下了兩百道聖旨,中央和地方應接不暇,反對的聲浪暗潮洶湧。

光緒皇帝急於培養個人勢力,將太后的親信舊臣去職,打算成立以洋人為首的國政顧問團,雙方矛盾越演越烈,康有為竟與譚嗣同密商,打算以武力剷除慈禧這批守舊人士,想要借助的軍事力量,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屢次科考不中,二十一歲時棄文從武,投效淮軍,兩年後派駐朝鮮,期間多次敉平兵變,直到甲午戰爭爆發,袁世凱才返回國內,奉派在天津附近練兵,甚得朝廷器重。此時光緒皇帝召他進京,突然將他拔擢為二品侍郎,袁世凱感激涕零,但君臣二人並未談及政變。之後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正式提出包圍頤和園的政變計畫,袁世凱極有可能佯裝答應,再秘密呈報給直屬上司榮祿,由榮祿奏稟太后知曉,這其中細節,始終是歷史懸案。

八國聯軍後,部分外國軍隊霸佔天津不肯撤兵,袁世凱訓練了一批員警,迫使洋人交還天津,兵不血刃的收回主權,這便是中國最早的警察制度。之後袁世凱官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很得慈禧太后嘉許。此時他執行各項改革,包括廢除科舉、興辦學校、督辦新軍、籌設議會、發展實業、獎勵工商等,又引進西方的司法、審判體系,成立商會和銀行,建立近代金融制度,他還舉薦了工程師詹天佑,完成由國人自建的京張鐵路,讓英、俄等國刮目相看,直隸省也在數年之內,成為實行新政的模範省。

光緒三十四年,太后和皇帝相繼崩逝,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任,年號宣統。袁世凱稱病返鄉韜光養晦。1911年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他這時一面與革命黨人周旋,為自己圖謀大位,一面威逼宣統皇帝退位。孫中山為求全國統一,將臨時大總統一職讓給袁世凱,之後,袁世凱刻意製造北京兵變,將政府由南京遷往北京,更不經國會同意,擅自向五家外國銀行進行借貸,作為擴充私人軍備之用;據說他還派人刺殺了主張內閣制的宋教仁,於是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討袁,可惜行動失敗,袁世凱的聲勢如虎添翼,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的大總統,接著強行解散國會,違法亂紀,莫此為甚。

袁世凱為了擴權,廢除《臨時約法》另立《中華民國約法》,將總統的任期以及職權,擴大到等同帝制;為了爭取日本的支持,又與日本針對《二十一條要求》展開協商,全然不顧國家權益,答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可讓予或租借他國,中國政府必須聘用日本顧問,中日合辦地方警察等多項無理條款,時為民國四年五月九日,史稱『五九國恥』。

該年年底,袁世凱成立『中華帝國』,以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實行君主立憲,總統府改為新華宮,積極準備登基大典。蔡鍔、唐繼堯等人得知後立即聯名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黔、蜀、粵各省跟進,反對袁世凱稱帝,袁無奈之下宣布退位,『洪憲帝制』只有八十三天,一個多月之後,也就病死了,得年五十七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總統,實權握在北洋派系的段祺瑞手中,此後軍閥混戰,國家分崩離析,陷入十多年的內戰,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始作俑者,他養兵自重,僭自稱帝,對初成立的民國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罪無可恕。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9-12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7-01 10:00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汝窯珍品拍賣創紀錄!曹興誠先生釋出《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溫碗》是台北故宮常常拿來做廣告的明星

2024-06-25 17:26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5-8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6-24 10:00

健康講座

鹿茸珍饌大公開!國產鹿茸料理包掀起健康飲食新潮流

由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鹿協會所主辦之2024年度「非產

2024-06-22 18:35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唐代金銀器風光無限 玉器緣何黯然失色?

台北故宮玉器上萬件,但唐代玉器卻寥寥可數,為何會如此呢?

2024-06-21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