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2023-09-13 16:13  作者 / 曹若梅

圖(左)/ 維基百科   圖 (右)/ 插畫家江采蘋圖(左)/ 維基百科 圖 (右)/ 插畫家江采蘋

收聽連結: https://is.gd/2LQZMK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好男兒當學項羽氣魄,寧可自刎於江邊,也不可苟活偷安。這首詩洋溢著豪情壯志,大家是否感覺這應該出自一位英雄的手筆?其實,這首詩是李清照的作品,她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詞國皇后」。

李清照祖籍山東濟南,成長在一個極富文學氣氛的家庭,從小聰穎過人,心思縝密,手不釋卷,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門生,當時在文壇也小有名氣。

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清照十七歲時寫了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作品轟動京城,李清照聲名大噪,人們既羨慕她的才華,也不禁議論紛紛,在飽受封建禮教約束的當時,李清照聰明外露,與眾不同,安知福兮禍兮?

李清照受到父親影響,對於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她關心朝局,見識宏遠,可惜當時正值北宋晚期,朝廷裡奸佞當道,當政者無所作為,北方的金人卻虎視眈眈,李格非謙謙君子不肯爭寵獻媚,仕宦之途走得艱難,連帶影響李家的運勢。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年長三歲的趙明誠,兩家門當戶對,郎才女貌。李清照和夫婿都喜歡研讀典籍,賞玩古董字畫,過著高雅和諧的生活,真可謂只羨鴛鴦不羨仙。可惜好景不常,李家遭到黨爭波及,李格非遭貶罷官,李清照被迫與夫婿分離,跟著父親返回老家。「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一剪梅》表達出多愁善感的思緒,細膩的筆法,讓讀者體悟其中的相思之苦。

據說趙明誠見妻子的作品總是受到時人喜愛,心中有些不服,有一回他埋首創作了五十多首,其中挾帶了一首李清照的作品,一并拿給友人評點,友人讀後說這些作品中只有三句最佳,趙明誠忙問是那三句?「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妻子李清照的句子。

四年後風波平息,李清照和夫婿團圓,然而世事多變,趙明誠的父親被蔡京一黨誣陷,李清照和趙家離開汴京,回到祖籍青州,過起農耕生活。兩人雖然失去昔日京城裡優渥的生活,卻得到鄉間的恬靜安寧,彼此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在搜求金石古籍中,獲得樂趣無窮,度過平生僅有的歲月靜好。

國家形勢每況愈下,宋欽宗靖康二年,李清照四十四歲,金人大舉南侵,北宋政權覆滅,史稱「靖康之禍」。倖免於難的康王趙構定都於杭州,中原的大好河山,淪為金國疆域。主戰派岳飛、韓世忠等人被貶被殺,李清照藉用項羽的霸氣,對比譏諷朝廷的疲軟,也寫出:「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中興復國的念想溢於言表,令人動容。

國破家亡的磨難下,年僅四十九歲的趙明誠,竟然英年早逝,種種打擊,讓李清照悲苦難訴,只能跟著大批難民遷徙流浪,多年珍藏的文物盡失,孤苦無依的窘況下,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不料這個渣男帶給李清照的,是身心雙重的痛苦,李清照一狀告上官府,舉發張汝舟營私舞弊、浮報經費等惡行,並且訴請離婚。雖然獲准判離,但是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兩年徒刑,李清照無法躲避牢獄之災,幸好得人營救,只關押了幾天。

寡居後的李清照,埋首創作聊以慰藉,詞風由清新婉約轉為淒涼悲愴。著名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字裡行間道不盡寂寞幽怨,讓人讀來辛酸,心疼不已。

李清照的作品在宋詞中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人稱「易安體」,她還寫過《論詞》,對歷代詞人做了褒貶點評,顯現她卓越的才學。她這一生彷彿正如詞中所述:「怎一個愁字了得!」她傳世的作品只有四十九首,但其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古傳誦。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9-12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7-01 10:00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汝窯珍品拍賣創紀錄!曹興誠先生釋出《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溫碗》是台北故宮常常拿來做廣告的明星

2024-06-25 17:26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5-8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6-24 10:00

健康講座

鹿茸珍饌大公開!國產鹿茸料理包掀起健康飲食新潮流

由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鹿協會所主辦之2024年度「非產

2024-06-22 18:35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唐代金銀器風光無限 玉器緣何黯然失色?

台北故宮玉器上萬件,但唐代玉器卻寥寥可數,為何會如此呢?

2024-06-21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