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宏大敘事」與「精神內耗」(3)「大道之爭」的低潮與再興

2024-03-06 15:46  作者 / 胡又天

2006年《大國崛起》2006年《大國崛起》

收聽連結:https://is.gd/TEdqch

本期是「宏大敘事」第三回,標題「大道之爭」。

上集我提出了「大道理」這個中國話,用來解釋當代中國語境所謂的「宏大敘事」。然後我也想:「大道理」是白話,那麼,有沒有文言一點的詞呢?應該也有,就是「大道」。

哲學、科學上的「大道」,指的是自然規律和我們探索這些學問的方法,而政治上的「大道」就是民族、國家、文明的意識形態,就像以前我們都會背的《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選賢與能」;如今仙俠玄幻小說也有「大道之爭」,往小了說是爭誰的修行功法更對,往大了說就是爭一個天地法則、人間秩序的主宰。

所以這一回,我要講一件在所謂的「認知作戰」上,我認為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事情,就是: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兩岸三地之中,當傳統的、近代的「宏大敘事」在1980-90年代逐漸失效、逐漸退潮以後,台灣和香港的大眾社會與教育界、思想界,不再具有能夠佔據主流的「宏大敘事」了;許多台灣人與香港人,不僅是放棄了「大道之爭」,而且甚至傾向於,像後現代主義者所主張的那樣,否定、拒絕再作「大道之爭」。

那麼,我們就算退一步,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說,你讓出了這個市場,就是讓對方做獨門生意了。你可以詆毀它,教人不要買,可是一樣米養百樣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們這一兩輩,把優越感建立在顛覆和否定「宏大敘事」之上的。都知道青少年叛逆,我們當年叛逆的對象是國民黨和那些長輩的大道理,那現在的青少年,以後的青少年是向誰叛逆?綠營和台獨是想要他們向中國、中共叛逆,那麼對於不爽民進黨,也連帶不爽他們這幾十年所吹捧的那些文化藝術、那些什麼多元主義、進步價值的青少年來說,如果有一種可以把那些東西都碾碎的「宏大敘事」,這就會很有吸引力,或者至少我們可以說,會很有樂子。二十年前,我們現代文學界流行著關注各種邊緣人和內心世界的「肚臍眼文學」的時候,陳義芝老師就曾在一篇短文裡寫過,下一輩青年可能重回「大敘述」的懷抱,亦未可知。那時候他用的詞是「大敘述」。

所以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中國大陸自1980年代以來,在「大道之爭」層面上的低潮與再興。如果要用一兩句話,來貫串這個主題的話,我想到的,就是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

1988年,央視播出了六集紀錄片《河殤》,這個節目的影響很大,其內容在今天回顧起來,甚至是難以想像的:它的製作人員、撰稿人員是有志一同地要批判、反思「前三十年」的封閉與錯誤,但這裡很多還不便直說,於是他們就來個更狠的,就是從民族性的根源上立論,說幾千年來的中國,是以河流、大地為根基的內向式「黃色文明」,這導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後;所以現在,中國必須向以海洋為根基的「藍色文明」學習,並且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體系。

《河殤》在相當程度上鼓勵了改革派、自由派和民主派的聲勢,當然也讓保守派非常憤怒,然而那時候前者的聲勢是佔上風的。1989年胡耀邦去世、民運爆發,再到「六四」之後,《河殤》也被禁播,其製作人、撰稿人也被開除或通緝,80年代理想主義的探索自此中斷。緊接著,91年蘇聯解體,紅旗落地,那時大多數人都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在「大道之爭」上是全面落敗了,中國共產黨內都有許多人再也不相信自己的理想,跑了出去,而還留著的,很多就專注在搞權搞錢了。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美國人很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共繼續開放市場搞經濟,遲早就可以被「和平演變」。

1990年代還有一個關鍵詞,叫作「告別革命」: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各種波瀾壯闊的大道之爭,各種革命理想的實踐,統統破滅了。這對自由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來說是好事,因為再也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意識型態能夠束縛我了,從今以後我們可以心安理得,想做樂子人就做樂子人,想做日子人就做日子人;有能力搞權搞錢,就搞權搞錢。那麼發展中國家怎麼辦?被欺壓的底層怎麼辦?社會主義者怎麼辦?似乎別無辦法了。在這種萬般無奈的形勢之下,背負著所有業力的鄧小平作出了可能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不爭論」,「韜光養晦」,只講「穩定壓倒一切」和「發展是硬道理」,一守一攻,堅持改革開放,給他提拔上來的江澤民護航,專心搞經濟。

2000年,江澤民第二屆任期,提出了他的思想:「三個代表」。何謂「三個代表」?很無聊,我唸一遍:「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聽起來很空洞,對吧?妙就妙在空洞,像你說「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中國先進文化」又是什麼?這一題不要問,你就等著瞧,看什麼時候有什麼地方什麼人做出什麼成果了,啊,這個就是了;那裡也有人做出一點成績,啊,這個也是。總而言之,大家先求過得去就好。

再到胡錦濤時期,2004年,提出的口號是「和諧社會」,這同樣也是一個守勢的概念,它最大的成就就是為中文的被動式產生了一個新用法:「被和諧」,啊,某某某亂說話,被和諧了;連帶的,也有了「被代表」這個詞來諷刺「三個代表」,再之後又有「被捐款」、「被自殺」之類的,這裡先不多說。

再到2006年,經濟起飛好幾年了,情況大為好轉,央視也就在這個時候播出了12集記錄片《大國崛起》,討論16世紀以來先後9個大國的興衰,這便是試圖要為當下的中國與中國人重新建起「宏大敘事」,當時大家都意識到了,這部片必然是對《河殤》的回應與取代。那12集我當年都看過,台灣也有人進了DVD 來賣。它的主旨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發展主義」。怎樣的條件和思想,支持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讓國勢得以興盛;又是怎樣的變化與慣性,在發達後阻礙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它最被詬病的,就是幾乎只顧「大國崛起」,不顧「小民尊嚴」;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場面上總還得說幾句漂亮話顧一下的。例如說稱讚專利法、保障知識產權,這個大家應該都基本同意,但你這基本是基於什麼本呢?是要偏向說,因為這有利於個人,所以應該支持它;還是偏向說,因為這有利於國家,所以應該支持它?人,是手段,還是目的?我們應該都比較喜歡聽到「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但《大國崛起》這種節目的指導思想,被當時一些學者稱為「發展主義」的態度,當然就是重集體而輕個人,把人視為手段而非目的,只是表面上還得顧慮大眾觀感,不能不掩飾一下而已;真碰到不能不處理的、大家想看你怎麼細說的敏感問題,就輕描淡寫帶過去。

但儘管蒙受了這些批評與諷刺,《大國崛起》畢竟是播出來了,跨出重建「宏大敘事」的一步了。值得一提的是,它最後一集的標題就叫「大道行思」,行走與思考,就好比鄧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必須說人家下標題還是有一點功力,都能緊扣典故來給大眾提示,說現在還是在以鄧小平路線為主的。

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讓民族自信心大振,「宏大敘事」開始重新站穩陣腳了,儘管當時的跡象還不十分明顯。

及至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後,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有點開始嶄露鋒芒了。各位必須瞭解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他這個「新時代」的宏大敘事框架。框架如果只是框架,如果只是御用學者產出的一大堆永遠擺在新華書店第一排的大部頭紅皮書,那麼也難免和以前的共黨宣傳一樣,被譏笑為「假、大、空」;但是,這回不一樣了。

怎麼個不一樣呢?我們下集繼續。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9-12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7-01 10:00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汝窯珍品拍賣創紀錄!曹興誠先生釋出《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溫碗》是台北故宮常常拿來做廣告的明星

2024-06-25 17:26

好好聽Podcast

「雲林有愛 品德Smile」podcast節目(品德2) 5-8集節目內容介紹

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小朋友聆聽並學習禮義廉恥的真義,成

2024-06-24 10:00

健康講座

鹿茸珍饌大公開!國產鹿茸料理包掀起健康飲食新潮流

由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鹿協會所主辦之2024年度「非產

2024-06-22 18:35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唐代金銀器風光無限 玉器緣何黯然失色?

台北故宮玉器上萬件,但唐代玉器卻寥寥可數,為何會如此呢?

2024-06-21 14:50